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学校坐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始建于1965年,是大庆油田为解决石油会战初期油田子女受教育师资短缺问题而创办的一所学校。历经大庆师范学校、大庆师范专科学校、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庆师范学院四个发展阶段。2019年,学校划归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
扎根地方积淀深厚。60年来,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石油石化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办学传统和“质量立校,追求卓越”办学理念,践行“自强不息,臻于至善”校训,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特色。2011年和2018年,学校先后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2017年和2024年,两次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2024年,学校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师范教育基地和首批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省普通高等学校绿色学校、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省高校统战工作品牌培育单位等荣誉称号。
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14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43个,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其中,学前教育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英语和学前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市场营销、绘画10个专业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有教职工771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71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8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41%,“双师型”教师252人,外籍教师9人。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等30人次,省级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2个,大庆市“庆雁”支持计划团队1个、市级高层次人才等12人次。
倾心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现有主校区和方晓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9.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76万平方米。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781人,2009年起,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和“特色人才培养班”等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三进”示范课程1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涌现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春天、全国优秀教师姜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优秀毕业生。
强化有组织科研。学校在师范教育、石油化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优势领域建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中心)1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3个、厅局级科研创新平台14个。努力提升科研层次,“十四五”以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8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90项。深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特色研究领域,大庆精神研究中心获批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庆精神科普研修基地获批第四批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省首批“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先后被确立为全国和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学术交流基地和省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基地,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智库和南京大学CTTI智库。“大庆油陶”列入省“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
倾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常年承办“国培”“省培”“市培”等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全国、全省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开办中高层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等各类职后培训班,“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近5万人次,实现培训创收4300余万元。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结垢与腐蚀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十四五”以来,累计承担技术服务项目122项,实现技术服务合同经费3600余万元。此外,学校加大政策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力度,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法律服务、艺术进社区、文艺展演等公益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与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各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互派教师、留学生和实习生,开展学术交流。
(数据截至2025年2月)